今天是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身边好人

金安黄昌华、黄克胜:父子接力守护烈士墓50余载

编辑日期:2017/4/12   作者:管理员   来源:金安文明网   点击次数:
    从六安城区沿六毛路往南50公里,进入大别山区,到了一个叫梁家冲的小山村。小山村青松翠竹间掩映着一座烈士陵园、一座墓碑和一个坟冢,13位无名烈士长眠于此。当地农民黄昌华、黄克胜父子义务护墓守墓50余年从未间断,在当地传为佳话。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10月取得张家店大捷,围歼国民党第88师师部和62旅。战斗开始,当地人大多“跑反”躲避战火,只有一些老人留守在家中。战斗结束后,解放军大部队未来得及休整就向西南方向的苏埠、霍山进发,只留下一小部分战士打扫战场,协助卫生队将伤病员转移至东河口、毛坦厂一带的卫生所疗伤。
  梁家冲一座叫花门楼的地主宅院就是当年张家店战役后方的一个临时卫生所,收留了近百名伤员。本来这个卫生所外人很少知晓,有一天下午,门前拴着的一匹战马暴露了目标,张家店战役溃逃的国民党残兵在对面高老寨一座叫香草尖的山头上架起机枪,报复性对花门楼狂扫,解放军伤病员作顽强拼杀,11名解放军战士英勇牺牲。激战后打扫战场,解放军援军含泪收殓战友遗体,就地掩埋在花门楼北侧约100米的一片竹林里。大军撤走后,留守在家中的老人对“跑反”回村的村民们说竹林里9座新坟(有4人分别合葬两口棺材内)里埋着11位解放军烈士。次年,在梁家冲对面的高老寨,发生一场剿匪战,又有两名解放军牺牲,村民们将烈士抬到竹园里,与前一年的11位烈士埋在一起。不到50平米的竹林垒着11座坟茔,埋着13名无名烈士。
  张家店战斗发生时,住在花门楼旁边草棚里的孤儿黄昌华才7岁。1959年,18岁的黄昌华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1964年退伍回乡后,他主动为烈士守墓,每年都带着村里年轻人给烈士坟茔包土、清沟、铲杂草,还按当地风俗在清明节给烈士们祭奠,直到2008年去世。
  从一片坟茔到建成烈士陵园,44年里,黄昌华心牵烈士墓。1966年,时任梁家冲村民兵营长的黄昌华发动村里的年轻人,在11座烈士坟冢四周垒起一堵长70米、高1米多的土围墙,将烈士坟冢保护起来,防止牲畜或者野兽进竹林里翻拱、踩踏坟茔。村民们在围墙的入口处贴上纸条,上书“梁家冲烈士陵园”,非常简朴。后来墓地损毁严重,黄昌华在乡里、县里来回奔波,联系修缮。1979年,当时的六安县人民政府拨款始建梁家冲烈士塔;1996年六安市人民政府再次重建;2007年金安区政府拨款改建成烈士陵园。
  黄昌华不计报酬义务守墓,有人不相信,以为民政部门暗中支付工资。2008年春,黄昌华患病不久于人世,村里有人跑到镇上“主动请缨”,要求守墓,镇民政办工作人员告之“没有一分钱报酬”,此人转身就走。
  2008年5月,弥留之际的黄昌华把儿子黄克胜叫到病床前,嘱咐儿子:“我死后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你能继续守墓,不能让烈士们孤独。”当年5月,黄昌华辞世,黄克胜不顾亲友劝说,辞去在江苏建筑工地上木工活,毅然返乡,接过父亲的扫帚接力守墓。黄克胜说:“我既然在父亲临终前许下了诺言,就一定要兑现承诺,回乡为烈士守墓。”这一守又是10年。去年年底,黄克胜不幸遭遇车祸受重伤卧床疗养,他74岁的老母亲高绪聪替他天天到烈士陵园清扫残叶、擦洗墓碑。
  为方便各界人士去烈士陵园祭扫,黄克胜个人出资5000元,又四处筹集善款17000元,在梁家河上架起了一座能跑汽车的拱桥,并修建一条800多米砂石路,西端连着六毛路、东端通往烈士墓。如今机耕路又变成水泥路。梁家冲烈士陵园成为周边30多所中小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一些当年参加过张家店战役的老战士从全国各地前来寄托哀思。今天,当人们驾车从六毛路上路过梁家冲,就会想到花门楼战斗、想到张家店战役。